从两万五千里的第一步,到第一、二、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,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过去80年。作为土生土长的会宁人,拍摄一部长征胜利大会师主题的电影,不是今天才有的梦想,而是20年来一直怀揣着的梦想。今年9月份,我筹拍的电影《大会师》制作,在10月26日全国上映,为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。
20年前,梦想萌芽,犹如昨日。1996年,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60周年活动后,我萌生了创作“大会师”主题影视剧的想法。在筹备纪念活动期间,我多次拜访老红军、老将军、老领导,征得题词100多幅,建成了“将帅碑林”;广泛征求各方意见,建成了“红军长征胜利景园”;收到许多老红军及元帅夫人捐赠的遗物,丰富了会宁纪念馆馆藏……这些珍贵史料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研究基础。在退休之后,我也拍摄了几部反映甘肃精准扶贫工作的电影,为参与电影的制作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有人评价,《大会师》这部电影是伟大与平凡交相辉映的铸魂大片。实际上,在“血与火的英雄史诗”与“情与爱的红色巨献”背后,是很多难以想象又务必克服的困难,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资金与时间。
拍电影,只有激情与情怀是不够的,资金投入必不可少。起初,银行贷款没到位、企业赞助未落实,为了争取时间,只能抢先开机。有一次剧组转场,没钱结算食宿和场地租费,缴不了服装和道具押金,几十辆车加不了油,几百号人买不了票。我和同事打电话找人找钱,手机发烫、耳朵发麻,眼里都是泪花。为了筹够资金,除了跑银行贷款,还向私人借款,从76户筹到2100多万元,多至200万元、少则4000元。导演安澜说,“我拍摄了几十部电影电视剧,没有碰到过这种境况,一个老同志的信仰与执着,贷款、借款拍电影,恐怕国内没有第二个。”
《大会师》是献礼之作,既为梦想而拍,也为胜利纪念日而拍。去年12月,电影立项通过,大年初二,我们集中导演、编剧和创作团队根据有关意见修改、打磨剧本。电影5月6日正式开机,9月26日发出公映许可证,9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首映暨新闻发布会,10月26日上映……紧张的时间表足见创作的周期短、任务重、节奏快。幸运的是,该片没有因为时间有限而牺牲了拍摄与制作水准。有观众评价道,“特殊的作品,特殊的效果,特殊的精神,特殊的教育,取得了特殊的业绩”,深感欣慰。
长征,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,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。我们今天纪念长征胜利、弘扬长征精神,就是为了“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”。身为一名党员和退休干部,有责任和义务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,用艺术的、文字的、行动的方式来擦亮这一精神财富的底色。
“江山留胜迹,我辈复登临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、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,“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,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;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,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。”历史的伟大成就了电影《大会师》的震撼,时代的使命呼唤我们攀登高峰,用长征精神去感召后来人,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积蓄前行力量。
(作者为电影《大会师》出品人)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6年12月08日 05 版)